浅谈家庭心理教育

日期:2004-03-21 01:24:00

[文摘]家庭心理教育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保障和途径。

[关键词]心理教育 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

     社会变革、技术革新、信息时代,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卷入到社会方方面面的竞争之中,随之极易出现心理紧张和焦虑,现代社会许多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都呈下降趋势。而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学校也不能免疫,况且青少年正处在心理、生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都发生较大变化的关键时期,更容易出现认知、情绪、性格和行为等方面的心理困扰甚至产生心理障碍。这一情况日益被人们所重视,许多有条件的学校都相继剧社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学校心理教育、心理咨询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家庭是中小学生极为重要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环境,学生们的心理与言行无不与家庭氛围息息相关。有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学习不良、反社会行为、违法犯罪行为和家庭资源、家庭教育气氛、父母教育方式及心理环境等密切相关。事实上,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理偏差以至于最终的行为偏差都可能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或间接的根源,有的甚至于直接是家庭问题的表现或延续。

  一、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因素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家长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的意识比较淡漠。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尽管教育界已经逐步重视,但全社会并未完全形成共识。特别是众多家长,还远远没有认识到心理与生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孩子来说都是其成才的必备条件,对其成才的影响决不比智力因素的作用小。他们往往对子女物质上有求必应,但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却相当冷漠,甚至不闻不问,认识不到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结果出现子女物质上“营养过剩”而在心理上“营养不良”。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被众多家长所忽视,其中并不乏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家长。

  2.家庭的整体教养素质不足。每个家长都在教育孩子,但并不是每个家长都会教育孩子或能够教育好孩子。现代社会做一名合格的家长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尤其应该具备教育方面的素质,如掌握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方面的知识,掌握必要的教育方法与教育艺术。但目前许多家长缺乏这些条件,没有掌握必要的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不具备教育好孩子的能力。在这种条件下即使家长意识到子女的心理问题,也不知如何着手解决乃至做出一系列错误的行为。如偷看子女日记、私拆子女的信件等,反而使子女的逆反心理加重,心理问题还是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3.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家长教养方式不当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调查时,曾把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溺爱型、否定型、过分保护性、民主性、放任性和干涉型六种。其中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占所有不良教养方式的51.7%,而这又主要表现在对子女生活上的过分娇惯于溺爱。家长的这种过分的温暖与呵护比较容易导致子女的“蛋壳心理”,然而在子女的学习成绩上却分分计较,抱有过高的期望,总试图干涉子女的成长而欲使其出类拔萃;对业余生活过份干涉,若不能如愿则极力否定进而放任不管。生活中的过度保护、不加管教使不少独生子女容易停留在爱发脾气的任性阶段,这必然会影响亲子关系,也影响子女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容易导致不良人格的产生。另一方面,又容易使子女过分依赖他人,抵抗力弱。而学习上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极大压力,生活在情绪不良的阴影之中。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往往是子女的自尊心下降,心理健康水平下降,过失行为增多。

  4.家长自身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再教育。现今社会使家长们也在面临现实生活的各种挑战,包括工作中的各种压力与竞争,尤其下岗、待岗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家长人际关系的种种不适应。他们在生活中常常产生焦虑、烦躁等消极心理。有的家长由于不能及时顺应时代的潮流,对目前状态不能正确理解而产生困惑,在家中发泄怨气甚至迁怒于孩子;有的因婚姻问题将孩子视为“包袱”而怨气十足,他们这种对待生活状态的态度和发泄消极情绪的反映模式,往往对子女造成很坏影响。

  二、现代家庭教育的意义

  高科技信息时代的社会中迅速发展的大众传媒,社会转型期激烈的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个性的张扬与主体精神的发挥,正以惊人的力量全方位地改变着当代青少年的学习、思维和生活方式,这使得现代家庭教育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时间和空间。为此,现代家庭教育要求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路,势必也要做出相应的更新调整,方能成为合格的现代社会的家长。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众多家长对于学生心理问题关注较少,对他们的态度基本上是放任自流,或是通过家长的权威强行压制子女的某些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不正常的或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却又在增加甚至制造学生的心理问题。而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在当前中国的社会文化相对落后,教育学和心理学还没有广泛普及的条件下,积极依靠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还远远不够,“象牙塔”里的理论必须走上社会、走向生活,方能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因此在学校心理教育的实践中,学校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在完善家长的人格品质的基础之上增加家长的相关心理知识,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能力。实际上,开展家庭心理辅导,提高现代家庭教育的质量在目前情况下应该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也是学校心理工作成败的关键。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地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实践中,利用家庭教育的力量更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与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心理教育的影响比学校更为持久,更为深远。学校心理教育侧重于对学生集体或全体的教育,解决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共性的心理问题,然而学生之间又是千差万别的,他们每个人的生长环境不同,性格类型各异,也就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问题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有限的实践与空间,有限的人力与物力情况下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学生,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关注学生发展的每一个方面。而家庭教育则不同,现在每个家庭基本上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是家长的希望与未来,它们往往全身心地扑在孩子身上,而且比起学校有限的心理老师是来说,家长更容易了解自己的孩子,更容易觉察到孩子内心细微的变化。因而,在家长掌握所需的心理学知识以及心理辅导技巧的前提下,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终服务于学校的总目标。因此,现代家庭教育也应该成为学校心理教育的补充形式之一。

  三、对家长进行心理教育的途径

  国外对家长进行各方面知识包括心理知识的教育叫在地得到了重视。在美国,有专门机构进行家长教育研究,并且设置了“父母行为量表”来测试父母的家庭行为和处理亲子关系的追平和能力。德国设有“双亲学校”,对有青少年子女家庭的家长进行专门的教育。日本设有“亲子剧场”,对亲自两代人进行感情交往式的家长教育。中国家长教育尤其是家庭心理教育的起步较晚。在当前情况下,学校心理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增加家长的心理教育知识,最终为儿童青少年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与行为发展的环境。

  1.家长学校中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家长学校往往是提高家长素质、改变家长传统教育观念比较有效的方式。因而各大中城市有条件的社区和学校都开设了不同类型的家长学校。

  同样地,家长学校也是学校向学生家长们传递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增进家长心理辅导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家长学校中,开设相应的心理教育课程,通过儿童、青少年心理知识的传授,让家长逐步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特征,掌握与自己子女进行心灵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只有这样才可能站在孩子的立场,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体察孩子的内心需要,进而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与阅历帮助孩子解除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容易引起心理障碍的问题,帮助他们缓解内心的矛盾,从而通过与子女的沟通分享快乐,倾诉烦恼,表达爱意,使孩子经常保持与越轻松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之中,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2.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学校心理教育活动。尽管学校心理教育活动还处于起始阶段,但已经探索出了多样的心理教育的形式,比如学生自导自演的心理戏剧、自编自印的心理小报、自己主持的主题班会、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式讨论等等。这些活动都可以邀请家长来观摩甚至参与到活动之中。学校的这些心理教育活动形式对于学生在学会认识自己,自己评价自己的前提下逐步能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知道自己,从而对逐渐解决自己心理问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而这些活动同样可教育家长。震撼家长的内心,促使他们发现自己教育子女的言行。比如在心理戏剧中学生将考试不及格受到同学嘲笑之后自己内心的愧疚与恐惧表现出来,家长看了以后,也许能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不会再对自己的孩子求全责备,横加指责,而是学会用心理学的知识去帮助自己的孩子寻找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正确地帮助与教育自己的孩子。

  3.开设家长心理热线家长心理信箱。学校心理教育中,往往向学生开放心理咨询室、心理信箱等,以便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而真正能够拨通心理热线或有勇气走进心理咨询室的学生毕竟少数,而一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仍不能及时解决。家长了解或发觉子女出现心理问题时,由于相关心理知识有限,往往同子女一样感到无所适从,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开设家长心理热线或家长心理信箱以后,使得家长和学校心理教师家骝的渠道畅通,淡然有条件的家长还可以向学校心理教师发电子邮件及时告知学生出现的问题,以便家庭、学校共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家长心理沙龙、家庭教育热点问题讨论、亲子游戏、家庭互助等形式来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能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家长和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沟通,学会尊重,学会相互理解,在互动中让家长学会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也能够这正让孩子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而这又正是学校心理教育和家庭教育所共同追求的目标。
免责声明: 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作任何承诺

您的预约信息已经成功提交,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感谢您选择我们!

Thank you for choosing us